2011年3月的一天晚上,我躲在书房上网,父亲敲门进来,坐在书桌对面的沙发上,犹豫着想说什么。我倒杯茶端给父亲,然后望着他。

父亲使劲地搓着双手,一副有事又无法启齿的样子,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,我做了错事向父亲认错的情形。那时,父亲坐在高高的八仙桌前,而我站在对面,低头无声。

我等着父亲开口。父亲说:“我想,我想给你讲讲过去的事……”“过去的事?”我没听懂。

“我这一生经历许多事,我想把它写下来。”父亲说。“好!写吧!”我喜欢父亲这样对我说话,他把我当成可以商量事的成年人,而不是他眼里不谙世事的小姑娘。

“可我眼花了,许多事情想起来,却写不出来。”父亲望着我,眼里充满了笑意。“您的意思是我帮您写?”我诧异。对父亲,我知之甚少,我少年离家读书,成年后父母又到内地和小弟一起生活。“是,你帮我写。”父亲坚定地说:“我看过你写的东西,我觉得你比我强。”“这几天,我试着写了一些,你看看。”父亲递给我一个本子,上面端端正正写满了字。

当晚,我开始读父亲的文字,立即被里面的故事打动,尽管有些句子不太顺畅,尽管有些文字用别字甚至拼音代替,父亲还是将我带入了他的时代。

  • 我开始把父亲的文字录入电脑。只是忠实地录入,我要适应父亲的叙述方式,毕竟这是他的人生,我只是一个记录者。
  • 父亲的叙述方式极简单,以时间为线索,遵循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,平铺直叙。看父亲写得困难,我说:“爸,要不,你讲,我写。”从那天起,我家书房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,父亲坐在沙发上慢慢讲,我坐在电脑前静静听……
  • 奇异身世、饥饿童年、磨难少年……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走过;父亲的继父、母亲、兄弟姐妹……一个人物又一个人物出场。父亲如同一部永不停歇的挖掘机,一锹一锹在记忆里挖掘,生怕漏掉一点细节。我从没看到过父亲有如此丰富的表情,兴奋时,他满面红光,喜笑颜开;沉痛时,他潸然泪下,几近呜咽,有时他滔滔不绝,有时又陷入深深的沉思,很久不说一句话。
  • 我知道,此时父亲没把我当女儿,而把我当合作伙伴,他在讲述他真实的一生,把故事留给他的后人——我、我的姐弟、我们的儿女,还有他们的后代。
  • 我知道自己承担的工作是真实地记录父亲的一生,不必太多的修辞。有时,我也会直接追问,撬开父亲的记忆库。

我和父亲的对话持续了近半年。2011年7月,父亲的回忆录基本成形,在这近11万字的初稿里,记录了父亲的身世、童年、家庭变故、人生挫折、爱情故事……在这里,我第一次“看”到父亲母亲见面时的场景,好像通过时间机器参加了他们贫寒而不乏浪漫的婚礼,第一次了解“文革”期间父亲所遭受的非人待遇,第一次知道大姐那个残疾的小手指是父亲带着家人逃难时留下的,我刚满月时被丢在了火车上,又被千辛万苦地找回来,而小弟出生时,恰好家里有了电灯,明亮的灯光、新生的婴儿给父亲带来了生活的希望。

11万字,父亲带上老花镜,足足校对了一个月。看完后,他又忆起一些事情,急于讲给我听。“十一”长假,父亲的回忆录被扩充到15万字。父亲戴老花镜看东西比较困难,大部分工作得由我来完成。

10月中旬,大姐打来电话,说父亲76岁生日,要不要我们合买礼物送给父亲?我说,我已经有礼物了。我知道,有些事情不能拖得太久。那些天,我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地工作。10月28日,大姐和我在酒店订了酒席,大姐的礼物是给父母的两张机票,父母要回重庆和小弟一起生活,何时再来新疆还是个未知数,这个生日要过得隆重些。我的礼物呢?我交给了服务生。

灯熄了,大家屏声静气望着大门,门外响起优美而欢快的生日快乐歌,服务生推着烛光闪闪的餐车缓缓走入,车上除了蛋糕,还有20本装订成册的书——《趟过岁月的河流》。

这是我和父亲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完成的,我用一周时间打印装订成册。这是父亲的书,记录了父亲的一生。

2011年11月,父亲的“传记”“出版”了,我们自编自印,没有书号,发行量仅限于我的家人和父亲的朋友。彼时,我看到大伙人手一本,爱不释手,父亲双唇颤抖,老泪纵横……

 

作者 gengduy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