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的放逐,恍若星光在大地上飞扬,带着若即若离的梦,延伸向无涯的时光里。黄昏之时,我们走近屈原,看他行吟泽畔多潦倒;月圆之夜,我们看到李白,见他举杯邀月人自醉。这两位被放逐的诗人,其人生道路看似充满浪漫的诗意,却带着几多凄凉、彷徨与悲伤。
“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”《骚》之动人,缘其情真意切,品格非凡。身为左徒的屈原,遭同僚上官大夫诽谤,为楚怀王所疏远,日后又被顷襄王流放。流放途中,听到秦兵攻入郢都的消息,悲愤交加中写下了令人声泪俱下的诗篇——《哀郢》。漂泊的日子里,他日夜牵挂着祖国和人民,但终不能回归故土,因而心生绝望,自沉于汨罗江中。
一曲《离骚》,其辞也精微,代代相传;一段人生,其情也苦涩,人人悲悯。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其品格甚是高洁,众人皆醉时依然保持清醒,不愿以洁白之身蒙受浑浊世俗之玷污。看似诗意的放逐,实为一段悲剧的政治生涯。在官场上,他颇受排挤、惆怅失意,却秉持耿介不阿的操守,从不唯唯诺诺,其人格魅力如北辰,居其住所而众星拥戴;其文学成就像太阳,日日生辉令万人景仰。
话说李白,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,评价他年少轻狂也不为过。《唐才子传》中记载,李白曾让贵妃磨墨、力士脱靴,在县令面前更是不屑跪拜,还扬言道:“天子门前,尚能走马;华阴县里,不得骑驴?”这般狂放的性格,为他日后遭受排挤、终致流放埋下了伏笔。
当初,永王李璘在唐肃宗即位后在江陵谋反称帝,欲招揽名士助阵。当时李白恰巧隐居庐山,也在被邀之列,但他辞不应赴。李璘事败后,朝臣李辅国因之前与李白有过嫌隙,便乘机污蔑、激烈弹劾。亏得郭子仪等人在皇帝面前保奏,才免去一死,将其长期流放夜郎。行至夜郎途中时,忽闻朝廷大赦令,他欣喜若狂,随兴吟出《早发白帝城》这一名篇,为时人竞相传颂。
纵观李白的流放经历,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痛苦、寂寞和不满,但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,很快便能从消极中解脱出来,逍遥于山水天地间,融情于诗酒世界里,恢复了往日洒脱自在的心境。他的诗歌,风格雄浑、豪迈、大气,像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倾泻而来,又如天马行空充盈着不可羁勒之势,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。
诗意的放逐,伴随着真挚情感,悄然渗透在放逐者的心灵,是一种强烈的美感冲击。透过斑驳的光与影、稀疏的声与乐,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那孤独的身影,在花树下醉酒,在江河边哭诉,在无边的夜色里踽踽独行。这种诗意的放逐,带给我们深沉的思索,让我们在夜深人静时反观人生,才知得失本就无常,应该以坦然的心境度过每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