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尝着春天自然界的纯粹绿色美味,仿佛把满满的春光春色盛到碗里,装在心中。
随着几阵春风,伴着一场春雨,大地成了嫩绿的世界。局促室内一冬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向了野外,“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”。
人人都可以寻觅到春的气息,刨、剜、捋、揪,然后把她变成自己的篮中菜,慢慢揉洗,或蒸或炒……一碗碗的春被端到人们面前。
第一碗春是茵陈和黄花苗。读汪曾祺《葡萄月令》开篇,“二月里,刮春风,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。碧绿”。每读到此,眼前就会展现一幅采茵陈的画面。二月二,采茵陈。迎着春天的第一缕春风,男男女女背着镢头,提着篮子,穿梭在田间地头、河边山坡。其实,采茵陈更宜趁早。因为这种蒿类,几乎是经冬不死,冰天雪地的时节,在野外的角角落落总有它白中透绿、毛茸茸的嫩芽。老根发新芽,像乐观的老人,永葆年轻的心态,逢春便发。
一边采茵陈,一边顺带挖点黄花苗(蒲公英)。本来黄花苗到八九月份采集药效最好,可春日里,它嫩绿的叶茎和小黄花足能吸引住人们。茵陈和黄花苗采回家后,先要拣掉杂质,清水泡,反复冲洗四至五次捞出晾干。黄花苗把根茎剪开,根熬茶,茎叶用滚水焯下做凉拌菜,也可切碎了摊煎饼,加入鸡蛋炒面托或做菜盒。茵陈拌入适量干面粉、佐料,放进笼屉。十五分钟左右,停火,立即拿下蒸盖,以防蒸汽滴湿。然后,搲上一碗,泼上混合十香菜、小磨香油的蒜泥。顿时,一股清香纯正、淡雅自然的味道就迎面扑来,让人爽口悦心。据药书记载,茵陈和黄花苗可解毒败火,治疗肝火旺盛,退黄疸,对肝炎和胆囊炎也有一定的疗效。
第二碗春是榆钱和构棒。早春时节,二月半光景,一串串、一片片嫩绿色的榆钱就挂满了老榆树的枝头,一簇簇、一团团的榆钱比肩接踵,一嘟噜一嘟噜地垂下来。春风吹来,似鹅黄中透嫩绿的玉石耳坠儿在晃动,惹人怜爱。这种榆木疙瘩上结出的“钱”虽不能用,但却能吃。还有毛毛虫似的构棒,长在构树上,吃起来比肉还香。构棒几乎和榆钱同时间采摘,两者都是用清水洗净,晾干水分,加入一些面粉拌均匀,直接蒸即可。喜欢吃原味的,料汁直接浇在上面,搅拌均匀就能吃了。蒸后的榆钱和构棒炒着吃也别有风味。
第三碗春是洋槐花。清明后,槐花开。在乡村,房前屋后、山山岭岭,处处飘来洋槐花甜甜的香味。就像诗中描绘的那样:“谢尽芳菲四月中,忽来清气透帘笼。寻香看取邻家树,照眼繁花流雪风。”当粉杏、桃红、梨白和黄黄的油菜花一齐喧闹之后,洋槐花就成了乡村的主宰。绿树芽儿雪白花,甜香阵阵袭人。采摘回的洋槐花淘净后用滚水焯过,拌面可蒸可炒,可作槐花丸子、槐花饺子、熬槐花粥等二十多个花样,来一场槐花宴。
不管是茵陈、黄花苗,还是榆钱、构棒和洋槐花,最好是在柴门土屋地锅土灶中加工,再熬一碗金黄色的玉米粥,烟火蒸汽弥漫中,更能吃出自然地道的原汁原味。
何止三碗春,春色满人间。荠菜、山韭菜、野小蒜、葛花等都是春天大自然的馈赠。行走在春天的郊外或山顶坡头,享受着春光的沐浴,品尝着自然界的纯粹绿色美味,仿佛把满满的春光春色盛到碗里,装在心中。
一碗春色蒸炒香。在大鱼大肉、大棚蔬菜和快餐食品泛滥的今天,吃出绿色环保和健康,吃出一份美好的心情尤显得重要。其实,何止是一碗春呢,每个季节,大自然都有纯洁干净的礼物等着你,只看你是否愿意接受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