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
一千二百多年前,正值开元盛世,风流倜傥的孟夫子辞别好友李白,在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,去往一个烟柳画桥的城市,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?
同样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,同样充满诗意的古城扬州,我如期而至。
迎接我的是一位豆蔻梢头的少女,叫瘦西湖。她氤氲在杏花晨雾之中,婷婷袅袅,婀娜多姿。“垂柳不断接残芜,雁齿红桥俨画图,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。”汪沆这首聊发感慨的诗作,无意中竟成就了瘦西湖的美名,让人觉得历史有时很严肃,有时也很恣意。
瘦西湖的美是含蓄的,有别于江南水乡的小巧玲珑,也不同于西湖、太湖的烟波浩渺,精致而不局促,端庄而不冷傲。湖水澄碧,缓缓流淌;杨柳青亮,轻轻摆动;芳草娇嫩,偶有奇花点缀其间。一切都是那么轻柔,那么恰到好处。漫步其间,迎面吹来的微风也带着绿的色彩,含着春的味道,慢慢地沁润我的衣衫,渗透到了身体里,不断触动我沉醉的心扉。
明媚的二十四桥,斜倚翠堤之上,隐映春柳之中,在水波中顾盼生姿,别有风韵。只是如今已听不到玉人的箫声,稍稍有一些怅然。古时的二十四桥,究竟是二十四座桥,还是一座名叫二十四的桥?这个问题可能只有杜牧知道。就像扬州,究竟是商贾的扬州,还是文人的扬州?是传颂中的扬州可爱,还是现实中的扬州美丽?谁又能分得清楚。
渐行渐深,万绿丛中,突然闪现出一朵金莲,盛开在湖面之上。噢,不是一朵,而是五朵!我知道这五朵圣洁的莲花,便是五亭桥。及至近前,亭上金顶飞檐,亭内雕梁画栋,亭柱风铃清脆。让人拍案叫奇的,是桥下那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桥洞,既错落有致,又相得益彰,空灵得如同一件透雕的翡翠。书中记载,每到满月之夜,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,“面面清波涵月影,头头空洞过云桡”,众月争辉,莫可名状。
在桥上移步游目,群山秀美,碧波荡漾,南面小山上的白塔清晰可见。此塔和北京北海的白塔几无二致,据说是一夜建成的,而且为了和扬州的美景相搭配,有意缩减了腰围,更显得亭亭玉立。东面湖中心有一黑瓦黄墙的钓鱼台,精致独特,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钓鱼。可能是乾隆的垂钓技术一般,也可能是这里的鱼儿太精明,半天也没钓到一条,陪同的盐商急了,选几个水性好的带着活鱼潜到水下,看上面鱼竿一落,就把活鱼挂上钩,乾隆自然龙颜大悦。民间传说虽无从考证,但足以证明扬州的魅力,能让一国之君心无旁骛悠然自得地在此钓鱼,那得有多么的美不胜收啊!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月光与霓虹下的扬州像穿上了艳丽的晚装,变得温婉动人起来。这样的城市,夜晚会比白天更显妩媚,更加耐人寻味。这样的城市,你来过一次,便会牢记一生。是谁说过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”?谁说过“霜落寒空月上楼,月中歌吹满扬州”?谁又说过“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”?美景是有限的,但是人们的思维和遐想是无限的,激情和创造是无限的,对美的追求也是无限的。
古往今来,无数人歌唱扬州、书画扬州、感受扬州、思念扬州。扬州是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天堂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寄托。扬州也不负众望,以她的清丽出尘,演绎出无数才子佳人的故事,流传着一段又一段千古佳话。
一望青青青不断,绿杨回首忆扬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