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张家庄村,是山东省省级文明村。这个位于胶莱平原上的小村落,如一枚闪亮的明珠,镶嵌在水流潺潺的胶河岸边。张家庄是远近闻名的“土豆之乡”,村民种植的胶河土豆,皮薄肉脆,无污染无公害,有“地下苹果”的美誉。这些年,得益于土豆产业的带动,张家庄发生了由穷到富、由富到美的蝶变,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,绽放出熠熠夺目的光彩。
沐浴在秋天金色的阳光里,我驱车赶往张家庄。沿高密母亲河——胶河西岸一路延伸的柏油公路,像一条飘带,蜿蜒南下。当我行至孟家沟水库东侧的一处开阔地时,让人心仪已久的张家庄便近在眼前了。这里住户只有145户,人口不足500人。村庄虽小,但生活富裕,民风淳朴。它端庄而祥和,宛如一幅油画,让人倾心不已。临河而建的张家庄,黄墙红瓦,绿树环绕,风景秀丽,生态优美。漫步村野,到处是农民收获土豆的繁忙景象。
初秋,张家庄正值农忙时节,白天村里人迹稀少,很多人都在田间忙着秋收。九月的田野,云高天阔,鸟语花香,芳草萋萋,果蔬飘香。诱人的田间作物土豆、大姜、芋头、花生和辣椒等,迎着朝霞,含露带霜。这些农作物仿佛是这片沃土上一个个曼妙的音符,展现出大地的丰美。徜徉田间,触摸脚下这片松软的黄土地,我深深地被村庄朴实、勤劳、智慧的人们所打动。
此时,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田间收获和装运土豆,外埠上门收购土豆的客商和车辆络绎不绝。从村民合不拢的嘴角,可以猜想,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。胶河土豆是张家庄的主打特色农作物,目前已形成家家户户种植土豆的规模效应。要问张家庄的胶河土豆产业做大做强有何秘诀,该村村支部书记张新喜一语道破天机。他告诉我,为促进农民增收,近年来,村里采取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新模式。村委会以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,委托专业的公司负责运营,组建农药喷施、测土配肥、农机服务、农技服务和收储服务等五支队伍,为专业合作社、种植基地、家庭农场和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。
村里还与当地的农业科技部门合作,加大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,采取精准施肥等手段,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。张新喜提到,村里与供销社合作建立了冷链物流平台,为农户代存土豆,并与农超、农批、农校对接,大大调动了村民种植土豆的积极性,真正解决了土豆销售难的问题,为农民勤劳致富撑起了一片艳阳天。
在毗邻村庄的一块田地里,我遇到了正在收获土豆的村民张叔。他六十多岁,皮肤黝黑,有一副吃苦耐劳的好身板。我和他攀谈起来,得知他家有4口人,前几年日子过得比较拮据。为了改善家庭生活,近几年,他下定决心利用自家的5亩口粮地建起2个钢结构大棚,专门种植大棚土豆。尝到甜头后,他接着又承包了村里6亩流转土地,种植平膜土豆。张叔是村里出了名的土豆种植专业户,懂技术、能吃苦、会经营,他家每年两季的土豆收入就超过17万元。看着张叔脸上洋溢着的满满收获感,我不禁问他:“种植土豆辛苦,您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,身体还顶得住吗?”张叔笑笑说:“辛苦归辛苦,一分辛苦一分甜啊。”张叔一边说着,一边跟我讲起土豆种植的学问,我这才对土豆种植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。
一年种植春、秋两季土豆,单就春季土豆种植来说,常规年景就得浇6遍至8遍水。这期间,张叔一家老少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农忙中,早出晚归、蚊虫叮咬、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。尤其是在土豆生长期,他们还要时时提防风暴、冰雹和水灾。春土豆收获时,正逢阳历5月底、6月初的农忙时节,最需要人手帮忙,左邻右舍会来帮忙抢收土豆,大家伙每天挑灯夜战到晚上八九点。“每到收获的时候,虽然最辛苦、最忙碌,但也最充实。每当看到拳头大的土豆顺利装箱入库,顺利签下订单,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呵呵的。”张叔说。
在张家庄,像张叔这样靠土豆种植实现勤劳致富的村民比比皆是。近几年,张家庄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靠自己的奋斗和汗水,迎来了丰收,收获了幸福,也实现了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