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人类的自然灾害是一片黑色的云,那么地震就是这云中的霹雳。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祭坛上,我们除了安抚伤痛外,更多的是点燃不灭的信仰。
大地震刚刚发生时,网上只有一则简短的信息,自己也根本没有把它想得多么严重和惨烈。那天晚上,平素不怎么看电视的我却下意识地收看起四川卫视频道来。看着看着,我的心就揪了起来,直至震惊,不知所措。我始终认为自己很坚强,可画面里那些扭曲和坍塌的建筑,那些痛不欲生失去亲人的幸存者,却让我惶恐和悲伤。那一夜,彻夜未眠;那一夜,泪水满面。
面对灾难,只有擦干眼泪,寻求生机,发现生机,播撒生机,创造生机。除了微薄的捐款,我所能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的笔触为灾区人民献上安慰和祝福。我相信,灾区人民一定能从废墟上坚强地站立起来。天可塌地可陷,坚强的意志不会轻易消亡。我默默敲着键盘,敲打着我的心声。当橘红色的挖掘机在废墟上忙碌时,当轰鸣的直升机掠过灾区上空时,当重建的序曲奏响时,我的一篇题为《生机》的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播发出来。我相信,那一刻,由苏阳朗诵的《生机》一定会给四川灾区所有的人民送上一份慰藉和无限希望。我更相信,这希望不会太远,它一定在灾区前面不远的地方。
行进在纪念的队伍中,我们源于一种信仰。信仰的前提,应该是痛定思痛的反思。我以为,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应简单地反映在一种仪式上,更多地应该确定生存与发展的走向。69227人遇难,17923人失踪,374643人受伤。这些数字对应的,是生离死别,山河破碎,乡愁国殇。时间是灾难的打磨机,但愿灾难后都能有生机出现。这也是我三年前在《生机》中提到的凤凰涅槃的真实意愿。如今,四川灾区凤凰已展翅飞翔。她羽翼秀美,她激情豪迈。存已自强,亡已永恒。生命依旧在繁衍,在延续。三年来,地震灾区已有3564名妇女成功再孕,占有再生意愿和能力的子女伤亡家庭的95%,其中2690个婴儿健康出生。有了孩子,就又有了希望。希望中,即便我们跋涉得再苦再累,也会充满信心。
我的心境豁然开朗起来。这场大地震,考验着我们的意志,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。我们不相信眼泪,我们终于站稳了,挺直了。“过三年,再来,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!”当年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,如今已变成了现实。写此文章时,温家宝总理正在四川考察灾区重建工作。短短的三年,灾区重建的各项工作均已圆满完成。昔日的废墟上,不仅是坚实的建筑,盎然的鲜花绿草,而且是一片振奋人心的气象。这气象,是灾区人民的安居乐业,更是一种升腾的祥瑞,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祥瑞。
我又把目光锁定在四川卫视频道上。此时此刻,中国乃至全世界正有无数人和我一样关注着四川。真的,纪念绝对是一种信仰,它能引领我们寻求特有的气息,特有的霞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