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的时候,要有一种多取向的思路,即对待世界上的事物可以有一个思路,也可以有另外一个思路。当然,数学告诉我们:逆向的思维有的能够成立,有的则不能够成立。比如说:“王蒙是人”,这个能够成立,若说“是人就是王蒙”,这个就不能成立。但是,有时候这种多思路的取向,对于我们学习、思考问题都有很大的好处。

    例如,过去我们进行“反对农民自私”的教育,强调只有公社搞好了,全国搞好了,你才会有好处。那时候常讲:“大河不满小河干,小河不满渠沟干”。这个话一点没错啊,可反过来说,那大河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?如果所有的小河都干枯了,那大河里能有水吗?所有的渠沟、井都没有水,甚至于各家各户的水缸里都没有水,自来水管里也都没有水的话,那试问:大河还能满吗?因此,我觉得这种多向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强调“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”。我们阅读的许多书,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都是互不相干的。比如,我们读一本小说、一本外国的哲学著作、一本外语书和曾读过的古典名著、经典小说好像是毫不相干的。可实际上,它们之间又是相干的。比如我看王尔德的《莎乐美》就会想到潘金莲。许许多多的故事与说法,表面上看它很奇特,实际上在此书与彼书之间,在国与国之间,在人与人之间都会有某些相通的东西。我认为,在读书的时候,能从这本书想到那本书,再联想到毫不相干的又一本书,还真算是一大乐趣。这感觉就好比是旅游的时候,从豫园逛到了七宝街,从七宝街又逛到了灵隐寺。

    我现在还常常回想起1958年,在自己的生活中碰到了一个“大动荡”、“大挫折”,即当时的“反右派斗争”。我当时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狄更斯的《双城记》。书中没有描写苏联,也没有描写中国。但是,它却让你看到了在一个激烈的历史风云之中,人们的命运是怎么样的无法掌握,又是怎么样的突然之间化险为夷了,或是陷入深渊了。突然之间就让你欲哭无泪,又突然之间云开日出了。当时,我就发现了这本书给了自己很大的鼓舞,就是要认识这多变的历史。历史有时候往往是严峻的,风雨又是激烈的,人就必须学会坚强,应该能够经得住、经得起磨难,不要随随便便地丧失信心,也不要随随便便地忘乎所以。

作者 gengduy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