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不时就会有朋友说,某某某在单位什么事都不做,多轻松快活呀!我倒认为,如果走入其内心世界,他们可能并不像表面那么轻松,反而是有些痛苦、焦虑、无聊、麻木的。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,人在生理需求,比如吃饱穿暖等,以及安全需求,比如人身保障之外,更有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。一个人在组织中,没有作出贡献,没有存在的价值,没有获得尊重和认可,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,被人像空气一样无视,是多么难过和痛苦啊!如果有机会,每个人都梦想站在舞台的中央,成为被人们注目的焦点。
法国哲学家萨特说,人和他人之前隔着一层玻璃,看得见玻璃后面人的动作,但是听不见语言,也很难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。我们隔着玻璃看到的都是表象,或者说,我们看到的是他人努力表现的样子。在一个成年人的表象世界里,可能是阳光灿烂,春暖花开。但是,在其内心的世界里,也许是山路崎岖、山石荦确;也许是阴云密布,淫雨惊风;也许是枯枝败荷,残垣断壁。
人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。曾经见到过,有的人因为工作不顺,情绪受到极大波动,焦虑、痛苦、愤懑、纠结,甚至内心世界发生扭曲,与人相处总是流露出负面情绪。对于社会,对于组织来说,这是负能量,对其个人来说,一生可能已经“毁了”。
一个生活中活跃开朗、工作中积极向上的人,内心往往也是和谐愉快的。身边有很多同事,到了快退休的年纪,工作仍然踏实、认真、严谨、努力,精神状态昂扬向上,即使没有职务上的晋升,在组织里依然被大家广泛地认可和尊重。因此,我始终觉得,关注人的内心世界,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。一个人“毁了”,不仅对社会、对单位是损失,对其个人来说,更是令人惋惜!
鉴于此,愿更多人能做到美国作家瑞·达利欧在《原则》中所言:我人生的原则是,做有意义的工作,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!